今天參加了經濟部工業局辦的IPAS菁英跨域研討交流會(南部場)
題目是:材料的跨界新可能,3D列印 x 食品,非常吸引人的主題
除了南部以外,北部及中部也都各有一場,主題都不相同
這是辦給通過IPAS能力鑑定的人才們的免費講座,沒有在網路上公開報名,是直接發訊息問獲證者
(自己講都很不好意思XD 但IPAS真的很喜歡用這類浮誇的詞彙,一下人才一下菁英)
(還有把費!ヽ(✿゚▽゚)ノ)
經濟部工業局從去年開始辦IPAS產業人才能力鑑定,以3D列印工程師考試為例
去年已經舉辦過兩次初級的3D列印工程師能力鑑定,而今年也舉辦過初級以及中級考試
(→ 點我 ←看3D列印工程師中級能力鑑定介紹 )
也因為IPAS產業人才能力鑑定是很新的考試,讓許多從事3D列印相關行業的人充滿以下如:
擁有這張證照能夠做什麼呢?能不能加薪?就業機會?是否符合市場需求?等等的問題
老實說,身在機械產業裡的我也真的不知道,所以努力參加各種IPAS的活動希望能弄明白 XD
IPAS官網表示通過能力鑑定會有幾項福利,例如增加就業媒合、人才交流會等等
這次就是交流會,用意應該是讓菁英們聚集起來吸收更新的想法及知識(?)
主講人是樞紐科技首席顧問姚念周先生,以及德芮達科技邱雲堯總經理
樞紐科技顧問是專門做法規、市調、智財等的專業顧問團隊,以市場趨勢的角度談3D列印與食品的關聯性
德芮達科技則是3D列印整合服務的供應商,直接講述3D列印的目前趨勢
南部一直以來參與3D列印講座的人都不是很多,不過今天參加的人數有十幾個人,覺得感動 XD
尊重智慧財產權,我就不放講者的ppt上來,以下條列式列出幾點:
1. 3D列印與食品的未來趨勢,在於商業模式的轉換
例如從大賣場轉變為電商模式,優先順序從場物人變成人場物 (先有需求、再找場地、最後生產物品)
2. 傳統食品有哪些地方可以創新?
包含食品原料配方、原料製作、包裝、食品添加劑、製造機器、特殊食物(如保健食品)、餐飲業等
以原料來說,不單單是把糖或巧克力列印成特殊形狀,3D列印可以把原料以很小的單位混合
而是製作出含有不同營養素、口味、質地、符合特定人需求(例如不耐症或銀髮族)的食物
另外,ICT技術可以應用在食品包裝上,追蹤產銷履歷、管理保存期限、資料庫資訊管理等
3. 除了商業模式以外,也要考慮產業趨勢及消費趨勢
產業趨勢如重組食物,未來因應蛋白質及澱粉不足,可能改用昆蟲或植物作為蛋白質重組肉,
原料的來源更多,且可以縮短食物的生產鏈,減少運輸成本以及資源的浪費;
或者在維持食物的外觀下去改變食物的質地,例如做出較軟質地的紅蘿蔔(但仍維持紅蘿蔔的形狀),
讓銀髮族能夠更便利、個人化的攝取符合身體需求的食物
消費趨勢如小家庭、單身獨食者、DIY等,比方說家裡擺一台食物列印機,購買的原料就是食物墨水,
自己搭配不同的食物墨水,列印出想要的食物,這時候可能就不需要精湛的廚藝了 XD
牽涉範圍如食譜、列印機的供應商、原料供應商等等
4. 在供應面,3D列印如何與量產結合,需評估哪些事項?
量產時要使用一台大型3D列印機,還是多台小型列印機較佳?
大型食品企業何時會投入相關領域? (大企業投入投入的資金才多...)
使用原料與設備的匹配性?原料的極限在哪裡?原料供應鏈的建立?
所面臨的法規問題?如食品藥物衛生管理法規、製造管理法規等
5. 在消費面,消費者對於3D列印食品的接受度?
新素材組合出來的食物好不好吃?(可能還要克服既定印象,例如用昆蟲作為原料的組合肉)
對比於現在的養生、天然食物的觀念,利用科技做出的食物是否能被大眾接受?
3D列印食物可能非常耗時,無法短時間大量生產,能否符合使用情境?
3D列印食物的供應鏈中是否真的安全無虞?例如食安議題...
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庫,不足以提供各式各樣的需求 (消費者可能需要自行制定"食譜")
以下純屬個人心得:
IPAS證認除了有3D列印工程師以外,還有食品品保工程師,我本來以為題目是這兩者的跨界應用
但這次主要都在講3D列印食品的趨勢,不知道食品品保工程師的獲證者們覺得如何 XD
3D列印在目前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獨立出來的產業,直接學習怎麼操作3D列印機、3D切片軟體等等
鼓勵大眾在家就可以做出想要的模型,但真的會每戶人家都需要有一台3D列印機嗎?
不只要有機器,你還要會操作、會故障排除;更基本的來說,你要有"需要物品"的需求
我覺得3D列印應該是一個工具,建立在傳統的領域上,如食品、服飾、模具開發等會更為有用
最後,還是很推薦大家來聽這類型的講座,跨領域的結合只靠單一方面的知識很難全盤了解
若是在既有領域上想要突破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,多聽不同領域的講座也許可以得到新的想法哦!